2022年度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2-09-23 16:10: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精选推荐】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2、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进行食品营养分析,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正确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黄豆250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一些食品在营养方面百分数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请看:(出示装黄豆的杯子,同时贴)

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4%,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25%。

师:谁来读一读?

黄豆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种含量哪种多?

生:蛋白质

师: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多,所以我们说黄豆的营养很丰富。

今天,我们就先根据黄豆的蛋白质含量问题来学习怎样解决一些简单的百分数的实 际问题。板书课题:蛋白质含量

二、呈现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装有250克黄豆的杯子,

问:这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1、怎样列式?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学生总结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师板书)

师:这位同学从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迁移到这节课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这种知识的迁移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2、计算。

师:“250×36%”是一个整数乘什么数?

生:整数乘百分数。

师:我们学过吗?

生:没学过。( 学生发现未学过这样的算式,是一个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师:有办法解决吗?

生:有。

师:怎样解决?

生1: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这样就把整数乘百分数转化成整数乘小数。

生2:也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分数。这样就把整数乘百分数转化成整数乘分数。

师: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答。这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1) 转化。

师:现在,请你们试着把36%转化成小数和分数。

(2) 转化方法。

①、想一想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

②、小声地跟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说一说。

③、指名同学说一说。

④、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方法板书。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3、继续计算。

转化工作做完后,刚才的计算懂得做了吗?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把它做完。

三、巩固新知,迁移应用。

师:刚才新课的学习,大家都很认真,那到底新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老师想出一些题目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1 、基本练习:

填一填:

① 25%=25÷( )=( )小数 25%=( )/100=()/( )最简分数

② 160%=160÷( )= ( )小数 160%=( )/100=()/( )最简分数

③ 0.8%=0.8÷( )= ( )小数 0.8%=( )/100=8/()=( )/( )最简分数

2、变式练习:

百分数 11% 12.5% 分数 1/50 小数 0.24

3、综合运用:

我们班第三组共有学生14人,其中女生占50%,这一组女生有多少人?

4、想一想,说一说。

我校三年一班和二年一班的男生人数都占该班学生总数的40%,这两个班的男生人数相等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班有46名学生,包括24名男生。通过一个学期的相处,发现学生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后进生范围广。针对问题,这学期我想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以学生作业为重点,找出每个学生在作业中的不足,以弥补差异,提高优势。其次,建立明星名单,引入激励机制。首先,学生根据上学期的成绩设定目标,与每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对比,交换星星。第二,通过本学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考试,获得及格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加强班风学风建设,营造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氛围。

同时,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引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给予精神鼓励和帮助,使其自觉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写作的要求,让学生在认真写作的基础上培养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全卷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1) 15课时

(3)分数除法:18课时

(4)长方体(2): 15课时

(5)分数混合作业:15课时

(6)百分比:17课时

(7)统计:7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2、全卷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乘法的含义,掌握他们的计算规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其展开图的形状,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规则,精通计算。

(4)了解物体体积的概念,知道常用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之间的比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5)掌握小数乘除的数量关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正确熟练地将小数、分数、百分数相互转换,正确解决百分数的应用问题。

(7)了解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特点,了解中位数、众数的含义,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

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继续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争星榜”、发送小喜报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2、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四、辅导计划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
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教学重难点:
篇三

教学重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答简单分数除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借助方程来解决,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 x=5 34 x=6 3x=910

5x=1011 12 x=89 23 x=67

2、口答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

⑴某数的35 是36。

⑵全厂人数的58 是210人。

⑶完成了300个,刚好是计划的14 。

⑷一个数的3倍是1225 。

3、解答: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35 。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生练习,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把谁看作单位"1"?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黑板,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49 ,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

师:指名读题,谁能找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题中"总数的49 "这个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边画图边理解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观察图示,你发现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师:你是根据什么列出等量关系的?(同桌讨论)

师:在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师:未知的可以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同学们自己能解答吗?(指名板演,其他自练,并提醒学生做完要检验。)

师:做完的同学把书打开72页,对照例题检查自己做对了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同学们是用把原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的方法检验的,其实还可以根据题意进行检验,我们可以计算28是不是占X的 49 ,如果是就说明你的方程不但列对了,而且解对了。如果不是就说明有错误出现,好及时改正。

师:回顾例题的学习过程,你认为解题关键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不但能学懂知识,还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师:其实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不光能解决有关联欢会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十、一假期,老师上街买了一套衣服,裤子75元,是上衣价钱的23 ,"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求出一件上衣多少钱吗?(能)

指名板演,其他自练。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四、全课

师: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五、作业

教学后记:

找准单位"1"的量,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分数问题的关键,教学例题时。我先让学生找单位,写出数量关系,让他们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掌握还不错。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课内练习一-----第1、2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相关作业。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 篇六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7、8、10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七

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
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
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
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学生

基本

情况

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在数与代数等四大领域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他们能灵活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但也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对学困生能进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习。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在书写上要进一步提高要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学期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
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
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5、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6、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
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各单元教材重难点 分数加减法 折纸: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能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长方体(一)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的 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计算长方 体的表面积。

分数乘法: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与分 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重点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整数与分数的 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长方体(二)教学难点: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分数除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是分 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重点培养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 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 义。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 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 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

确定位置: 重点:在方格纸上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南偏东30度”和“东偏南30度”的不同。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点来判断方向。

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快速地分析、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 关系,列出方程。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读图能 力;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推测;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主要

教学

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学期课时安排 分数加减法 (共10课时)

折纸--2

星期日的安排—2

机动—1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2

练习一—2

机动—1

长方体(一)共8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和练习2

展开与折叠—1

长方体的表面积--2

露在外面的面----1

练习二—1

机动 --1

分数乘法共10课时

分数的乘法(一) --2

分数的乘法(二) -- 1

分数的乘法(三) -- 2

练习三 -- 3

机动复习--1

长方体(二) 共10课时

体积与容积 -- 1

体积单位 -- 2

长方体的体积—2

体积单位的换算-- 2

练习四 -- 2

有趣的测量—1

整理与复习(一)--共2课时

分数除法共8课时

倒数 -- 1

分数除法(一)-- 1

分数除法(二) -- 2

分数除法(三) -- 2

练习 五—2

确定位置共2课时

确定位置(一) --1

确定位置(二)--1

用方程解决问题共4课时

邮票的张数 --1

相遇问题 -- 2

练习六—2

数学好玩共3课时

“象征性”长跑 --1

有趣的折叠--1

包装的学问--1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共6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1

复式折线统计图 --2

平均数的再认识 --2

练习七—1

总复习共6课时

教学用具 篇八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旧迎新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谁来说一说你心中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是不是任意的6个长方形就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的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它。(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活动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1、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页,观察后找出在主题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楼房的形状是长方体,地砖的形状是长方体,魔方的形状是正方体)在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如:药盒、烟盒、冰箱、微波炉

2、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面:长方体中每一个长方形叫做长方体的面(分别指出六个面)

棱: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分别指出12条棱)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分别指出8个顶点)

长方体是由面、棱、顶点三部分组成的,你能依照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找出正方体的顶点、棱、面吗?

活动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

1、学生研究,教师指导研究。完成14页长方体的特点表格中的各项内容。

2、学生交流展示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

面: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把药盒的相对面剪下来,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测量出长和宽然后计算的。)

棱:
12条 可分为3组 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测量)

顶点:8个

3、对比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点,完成14页表格中正方体特点部分。

活动三: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

1、师: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去掉长方体的一条棱,你还能想像出长方体的形状吗?

预设:

生:能!

师:再去一条棱呢?

生:也能!

师:如果让你再去掉一些棱,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可以想像出原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生:留下连接在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师追问:为什么?

生:从一个顶点引出的这三条棱决定着长方体的大小。

师:那你就给这三条棱起个名字吧!

生:长、宽、高。

出示透视图,标明长、宽、高。

2、揭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正方体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长。

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如果我们画一个圈,将圈中所有的图形称为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如何表示。

活动四:自己动手围一个长方体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长方形的纸片,请大家动脑动手找出6个长方形纸片围成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

三、练习

不知不觉我们的课上到这就快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们通过练习来检测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1、你能想像出与其相对应的长方体吗?(课件)

①长方体后面的面积是( )

②长方体( )面的面积分别是24

③长方体左右两个侧面的面积之和是( )

④长方体棱长之和是( )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研究图形的方法?

(观察、画图、测量、等多种方式)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的活动较多,这都占去了很多时间,练习就要设计得“精”而“巧”了。我练习只设计了一道,但这一道包涵了这节课全部重点难点,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探索研究 篇十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推荐访问:五年级 下学期 数学教学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答案

版权所有:中格范文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中格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中格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湘ICP备2021010846号-1